早年生活与教育经历
朱迪亚·珀尔于1936年9月4日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,父母为逃离欧洲反犹浪潮的波兰犹太移民。在以色列建国初期的成长岁月中,1948年阿以战争的社会政治动荡深刻塑造了他的世界观,这些经历使他形成了对结构化问题解决和逻辑体系的深刻认知。完成中学教育后,珀尔在以色列国防军担任通信技术员,期间精进了技术能力,并对电子系统产生了浓厚兴趣。1960年,他在以色列理工学院获得电气工程学士学位。怀着探索基础科学原理的志向,珀尔于1960年代初移居美国。
他在纽约大学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(1965年),后于罗格斯大学再获电气工程硕士学位。同年晚些时候,他在布鲁克林理工学院(现纽约大学坦登工程学院)完成电气工程博士学位,研究方向为超导与量子力学。这种横跨工程、物理和数学的多学科背景,为其后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革命性研究奠定了基础。
学术生涯与研究贡献
1969年珀尔加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计算机科学教授,由此开启转型性学术生涯。早期研究概率模型时,他对传统统计学无法处理因果关系的局限深感不满,由此开创了全新范式。1988年出版的《智能系统中的概率推理》首次提出贝叶斯网络——这种结合图论与概率论的框架使机器能在不确定性中进行推理,该成果成为现代人工智能基石,影响机器人学、自然语言处理及诊断系统等领域。
2000年的里程碑著作《因果论:模型、推理与推断》通过"do-演算"和有向无环图(DAG)将因果推断形式化,彻底革新了数据科学。这些工具使研究者能区分相关性与因果关系,解决了观察性研究的长期局限。珀尔的因果框架已被流行病学(如分析吸烟健康影响)、经济学(如政策效果评估)和机器学习(如强化学习)等领域广泛采用。
在UCLA期间,他创立认知系统实验室(后更名为因果研究实验室),培养了包括微软首席科学家埃里克·霍维茨和Coursera联合创始人达芙妮·科勒等杰出学者。2002年,为纪念被恐怖分子杀害的儿子——《华尔街日报》记者丹尼尔·珀尔,他联合创立丹尼尔·珀尔基金会,致力于促进跨文化对话和调查新闻报道。
获奖与荣誉
- 2011年图灵奖(表彰对因果推理的基础性贡献)
- 2008年拉卡托斯奖
- 2018年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卓越研究奖
-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(1998年)
- IEEE智能系统名人堂(2012年)